冬季降雪预报难度如何?
孙继松:任何季节产生降水,原理都是一样的,至于下到地面是什么状态,就要看对流层温度层结状态。
相对而言,降雪预报难度要比夏季降雨简单。道理非常简单,冬季的降雪多是天气尺度,会造成的大范围的降水。这样的降水相对稳定,一般不会出现突发状况,温度趋势、冷空气推进不会发生突变,预报难度就相对小一些,差别只是温度不同,降水相态不同。
从科学研究角度讲,降雪背后的复杂性比夏季对流降水要小。因此,科学研究也多以夏季降水为主。
虽然公众感觉雪下得非常大,也带来了不少灾害,但实际上降水量并不大。如果不考虑雪降到地面融化的过程,积雪深度与降水量的关系大概为10:1。比如某地有10毫米积雪,当地实际降水量其实只有1毫米。
南方与北方的降雪预难点有何不同?
孙继松:其实,南北方降雪预报难点都在于相态预报。只不过冬季南方降水相态在多数情况下都十分复杂,雨、雪、冰粒、霰以及混合态的雨夹雪这几种相态都有可能出现甚至同时存在,还可能在数小时内发生连续转换。
对于某一次过程,无论是降雨还是降雪,亦或是雨夹雪,其降水量级是一样的。但降雨、降雪虽然仅一字之差,影响却相差很大。对农业而言,一场好雨可能会缓解前期的旱情,但降水相态发生变化却可能带来严重的灾情。
地面降水相态的决定性因素,取决于对流层下部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,尤其是地面至3千米左右的气温。大气中凝结出来的“水”,一般可以以雨、过冷水、冰晶、雪、霰等状态存在。在它们下落过程中,经过不同的温度层时,相态会发生非常复杂的变化。
目前,尽管基本上所有模式都能给出雨、雪、雨夹雪、冻雨的预报结论,但不同模式预报结果差别却很大。这样一来,预报员在相态预报中的角色就尤为重要了。在预报实践中,预报员不断总结经验,对比历史数据和个例,同时根据具体天气过程对预报进行订正分析。
记者:在冬季,南北方预报员面临的困难有何不同?
孙继松:在冬季,北方降雪预报主要在秋冬季转换、冬春季转换的时需要考虑雨雪转换过程,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降纯雪。
但在南方,预报员整个冬季都面临这样的问题:在有降水出现时,相态是雪还是雨,亦或是雨夹雪、冻雨?对于某一次过程,南方任何一点都存在降水相态的问题。预报员每天都需要面临这个考验。
1月24日夜,安徽合肥迎来了2018年的第二场大雪,截止到25日14时,积雪深度已经达到了12厘米,雪中的逍遥津公园被覆盖在洁白的冰雪之中,仿若童话中的冰雪世界。鲜有游人的逍遥津公园在苍茫的白色中显得十分安静,和往常游人如织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(拍摄:徐雅莲 合肥Cheng)
只有确定了降水性质才能做进一步的预报,小雨到中雨转化为降雪就是暴雪到大暴雪。前者对交通、农业、建筑等没什么影响,而后者对于抗灾能力较差的地区可能会是灾难性的。
而且,在南方很少下雪的地方,对预报员来说,一旦降雪就是个不小的考验。比如在广东,可能有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真正见过雪。
对于北方预报员而言,需要关注相态预报的时间可能不会那么多,但他们还需要考虑弱降水过程的预报。大家都知道暴雨难预报,但好在各种降水条件都较为充分;而弱降水条件的有无则在毫厘之间,因此预报难度也非常大。
标签: 冬季降雪预报难度如何 南方与北方的降